中建材西勘:弘扬劳模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有这样一群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他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成就,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陈宝元、袁世昌、孙铁钢、高显忠四位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劳动者,为实现个人价值、推动行业进步和助力总队(公司)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人物简介——四川省“劳动模范”-陈宝元
陈宝元同志,男,汉族,1937年11月出生,1962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于1984年3月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10月光荣退休。陈宝元同志用一生的奉献和执着,诠释了劳动模范的高尚精神,是我们身边值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敏锐洞察 勇于探索
20世纪80年代,陈宝元同志率队在四川渠县农乐石膏矿区勘探时,发现钻孔样本中氧化钙含量出现异常负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联想到硫酸钾盐矿物——杂卤石的可能存在。当时,国内钾盐资源极度匮乏,依赖进口,这一发现如同一束曙光,为国家的钾盐资源勘探带来了希望。
攻坚克难 无私奉献
面对杂卤石勘探的艰巨任务,陈宝元同志带领团队勇往直前。川东山区地势陡峭,钻机搬运只能靠人力肩扛;部分钻孔深达千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随时可能喷涌,威胁着勘探队员的生命安全。然而,陈宝元同志毫不退缩,带领团队历经6年艰苦奋斗,终于探明一处中型杂卤石矿床。这一发现不仅是全国首次在浅部找到杂卤石矿,更是我国找钾工作中的重大突破。
功勋卓著 影响深远
陈宝元同志的发现震动了业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开发方案。省政府办公厅《议事纪要》高度评价:“杂卤石矿是我国紧缺的钾肥资源,四川建材地质总队的工作,对我省农业和精细化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成果不仅为国家的钾盐资源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我国农业和精细化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劳模精神 学习陈宝元同志的担当与奉献
陈宝元同志是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面对国家急缺的钾盐资源难题,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带领团队在艰苦的环境中攻坚克难,最终发现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杂卤石矿床。我们要向他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学习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无私奉献的勇气,学习他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怀。
人物简介——四川省“劳动模范”-袁世昌
袁世昌同志,男,汉族,1938年8月出生,1961年11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他于1989年4月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3月光荣退休。袁世昌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者的担当与奉献,是我们身边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榜样。

勇于担当 攻坚克难
1987年6月,峨眉水泥厂矿山东输矿工程中标,该项目施工难度极大。工程坐落在陡峭山坡上,两口溜矿兼通风竖井深度相当于三十多层超高层建筑,井连着硐,硐连着巷,井深径小,地层破碎,施工难度大,安全难以保障。多家施工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看到施工图后都望而却步,认为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袁世昌同志毫不畏惧,带领项目团队一头扎进施工图中,反复推敲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攻克了一道道施工难关,展现了劳动者的担当精神。
创新技术 突破瓶颈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难题,袁世昌同志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应用了多项新技术。他们成功攻克了竖井、硐室、50度溜矿槽等施工难题,创新应用了群孔爆破及逐级扩孔成深井、拼装法沉管护井壁等6项新技术。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施工中的实际问题,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袁世昌同志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团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他的带领下,峨眉水泥厂矿山东输矿工程最终被评为优秀项目,赢得了各方赞誉。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和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
践行工匠精神 学习袁世昌同志的创新与坚守
袁世昌同志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面对复杂的矿山井巷工程,他毫不退缩,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施工难关,创新应用了多项新技术,最终将项目打造成优秀工程。我们要向他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学习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学习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物简介——中国材料科工集团“劳动模范”-孙铁钢
孙铁钢同志现任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中建材西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他自199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扎根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单位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2004年,他被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我们身边的榜样。

扎根一线 勇于创新
孙铁钢同志长期奋战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一线,主持完成各类项目25项,参与完成40余项,涉及矿山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等多个领域。他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他主持的峨眉山市城区1:500数字地籍测量项目,获得原四川省国土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的遂宁市城区地籍调查工程,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包括四川省测绘局优质测绘工程奖金奖、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优秀工程勘察奖一等奖等。
勇挑重担 推动发展
孙铁钢同志在总队测绘板块任职期间,为测绘板块累计创造产值4000万元,推动单位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起担任总队领导职务后,他积极参与市场经营,累计合同产值约1.6亿元。2019年,他成功中标马边彝族自治县增减挂钩扶贫项目,合同金额8594万元,是总队建队以来中标金额最大的单体项目。他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关注社会效益,通过参与扶贫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担当作为 引领团队
孙铁钢同志始终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他主编的《建材矿山工程测量技术规范》获得多项行业奖项,为行业标准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兼任四川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性坚定 廉洁奉公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孙铁钢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他党性强,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双文明职工”“先进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激扬奋进力量 学习孙铁钢同志的敬业与担当
孙铁钢同志是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他扎根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带领团队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单位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向他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精益求精,为推动单位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简介——中国建材集团“劳动模范”-高显忠
高显忠同志现任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总队第二队总工程师,中建材西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自2008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在野外一线,从事地质找矿和勘查技术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卓越的业绩,于2025年4月荣获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身边值得学习的榜样。

扎根野外 勇于奉献
高显忠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地质勘查的最前线,不畏艰苦,勇于奉献。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30多个地质找矿和勘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还获得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他的工作不仅为地质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国家的资源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卓越 引领突破
高显忠同志负责完成的南江县尖山石墨矿勘查项目成果显著,规模达到超大型,是秦岭成矿带(四川境)上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他总结出“沉积变质-构造岩浆改造型”的石墨矿成矿模式,为本区域寻找石墨矿提供了重要指导。这一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石墨矿保有资源储量的大幅增长,还对四川地区实施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和石墨矿资源综合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该项目带动了当地政府对秦岭成矿带(四川境内)石墨矿的找矿热潮,为巴中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该项目先后获得自然资源部“2011-2020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014年度中国中材集团地质找矿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创新方法 开拓新局
高显忠同志采用“矿物材料学+地质工程”的找矿新方法,在重庆市城口县发现了川渝及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具自膨胀性能的陶粒页岩矿床。这一矿种在川渝及西南地区属首次发现,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资源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的超大型优质陶粒页岩矿床。仅以查明的资源量计算,其潜在经济价值超200亿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这一发现对成渝双城经济圈保温隔热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助力科研 服务国家
高显忠同志还协助完成了四川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非金属矿产部分)。他全面收集矿产地质成果,总结规律,创新认识,开拓思路,为国家科学规划矿产资源、新时期找矿、矿业发展和矿产地质科学创新提供了重要服务。
勇攀时代高峰 学习高显忠同志的探索与奉献
高显忠同志是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他长期奋战在野外一线,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多项重大地质勘查成果,为国家资源保障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学习他扎根野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勇气,学习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质。
(来源:中建材西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