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测绘地理信息智慧蝶变

日期:2025/4/3 15:55:13 作者: 浏览次数:150 分享: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人工智能赋能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荣获第五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AI﹢创新应用赛道优秀奖。

工作人员测试生态环境分区智慧问答系统

新技术催生新场景,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在测绘领域,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在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指导下,立足“两支撑、两服务”工作定位,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设立专项工作部门——实景三维应用研究中心,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实景三维、大数据应用等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以“AI﹢”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创新破局,人工智能重构治理范式

为突破传统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瓶颈,摆脱数据滞后、技术落后等困境,“人工智能赋能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双轮驱动体系,以自主构建的自然资源大模型为基座,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自动化提取与业务需求深度融合,打造覆盖自然资源管理全链条的多维数字化应用场景矩阵。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治理范式的实践性重构。”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团队通过构建“监测—分析—决策—服务”的智能闭环,使自然资源生产、调查、监测、服务等工作效率提升约30%。

在耕地保护领域,该项目能智能识别“非农化”“非粮化”等违规行为,构建“空天地”立体巡护网络,实现耕地资源的智能感知与动态监管;在调查监测领域,依托长时序卫星影像开展常态化智能分析,精准捕捉自然资源动态变化,强化要素供给支撑能力;在空间规划领域,综合多源数据,动态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合规性,赋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在生态屏障领域,实时解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人类活动信息,精准追踪生态准入清单执行效能,实现分区管控落实情况智能考核;在防灾减灾领域,通过AI识别模型圈定隐患靶区,结合专家认知规则库筛选疑似隐患点,推动灾害预警向“主动防控”转型;在社会服务领域,利用遥感智能解译技术快速更新数据产品,支撑民生服务快速响应。上述六大场景协同驱动,形成贯穿全链条的智能化治理体系,成功构建起自然资源治理的智能中枢。

科技支撑,国产技术筑基智能底座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深刻重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格局。在“AI+测绘”的跨界融合浪潮中,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坚持守正创新,向数据驱动、知识服务的数字化阶段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两大创新性国产技术路径。

一是构建大模型赋能的知识服务体系,主动拥抱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促进AI大模型多场景落地。目前,该院已完成DeepSeek系列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实现了与应用场景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可以通过DeepSeek的API接口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解析,从而提供高效、准确的智能问答、智能统计、智能预审、智能推荐等应用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形成了本地化大语言模型全链条应用服务能力,设计了基于DeepSeek语义理解的专家知识库构建方法,研发了面向政策法规库、行业知识库、时空知识图谱库等高效数据库生产工具,为行业管理、系统研发、数据挖掘等场景提供了“智慧大脑”,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业务领域。

二是突破智能遥感解译瓶颈,自主研发自然资源深度学习遥感智能解译平台,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跃升。该院前瞻性布局,深耕智能遥感解译技术,研究团队将调查监测工作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于2022年构建了一套自然资源遥感智能生产技术体系,可以大幅缩短遥感影像解译周期,提高解译精准度,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约30%。目前,该体系已应用到国土利用动态全覆盖遥感监测、地理国情监测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大工程,推广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河北省第三测绘院、青海省自然资源遥感中心等全国10多家行业单位。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标志着该院在智能化转型上的突破性进展,也为后续在地图保障、地灾防治等核心业务领域的深度赋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将继续以智能化测绘地理信息赋能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为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