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这样干!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社会各界都在研究讨论背后有哪些新风口,又该如何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通道。
龙年伊始,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召开经济工作会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年,该院科技创新事业“满园春色”,快速供图服务体系应用推广至全国14个省份,人机协同自然资源遥感智能生产技术体系成果获“国内领先水平”评价,智慧水利“一张图”平台、地灾隐患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技术持续服务四川发展……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还需进一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为该院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多个层面,各单位的发展基础、科研条件不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自然也会存在差异。为此,基于对院情的准确把握和对市场发展的深刻理解,该院党委两年前就前瞻性提出打造“一核一强两翼”业务体系理念,并率领全院干部职工不断探索实践,寻求符合单位发展需求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之路。“一核”指基础测绘和调查监测核心能力,“一强”指地图制图领域特色领先优势,“两翼”则是科技创新和应用服务。以丰满“两翼”护航“一核一强”业务发展,既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要补短板、扬优势,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能力,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
如何以打造“一核一强两翼”业务体系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求引领,催生新质生产力。
“要以应用需求倒逼具备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的科创成果的形成。”该院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以解放生产力需求为目标,推进技术创新,确保科技成果具有先进性,让应用服务紧紧贴在祖国大地上;另一方面以市场应用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模式的创新,确保科技成果符合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性能,升级快速供图系统、在线动态制图平台、遥感智能解译平台等拳头创新产品,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盘活资产,释放数据要素潜力。
《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提出“要统筹现有卫星遥感、调查监测、执法举证、物联设备等数据,融合地学知识建立分层、分级、分类全国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解译样本库,提高相似地理环境下同质化解译精度,推动人机识别到机器智能解译转变。”该院具有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作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单位开展了百万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遥感智能解译样本数据库建设,依托多年国省级项目成果积淀,充分挖掘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数据融合平台的基础作用,立足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大数据中心建设,该院打造了遥感智能解译云与实景三维服务云,让新质生产力可以落在实处,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
——培养人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新质生产力更侧重于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需要构建起人才链支撑创新链、应用链、服务链的关键路径。该院一直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近三年培养了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名、院青年技术带头人7名、强院工匠10名,新引进硕士研究生近30名,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这一系列举措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通过对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人才引进,打破学科壁垒、领域隔阂、行业藩篱,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极大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未来,该院将进一步拥抱人工智能,聚焦智能调查监测生产、实景三维应用、公益性地图服务、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等领域,结合时空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全院生产组织和服务模式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持续开展一系列技术开发和创新研究,加快形成快速供图平台2.0、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2.0、自然资源深度学习遥感智能解译平台5.0、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信息服务平台1.0、智能地图审核平台1.0等创新产品,不断激活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测绘生产力跃迁升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