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碳”目标 服务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黄河上游野外采样工作纪实
8月,位于黄河上游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水草丰美,野生动物自由嬉戏;晴雨交织,彩虹时常跨越天际。对于许多人来说,是走进若尔盖大草原享受壮丽风景的好时节;而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不可错过的野外采样好时期。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承担的“长江和黄河上游碳汇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野外调查采样工作正在这加过滤镜般的蓝天下如火如荼地开展。
担当作为,服务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
若尔盖国家公园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错过渡地带,横跨四川、甘肃两省,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泥潭沼泽,孕育着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是水循环、碳循环的“交融场”“动力池”。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建设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主动担当作为,开展黄河上游碳汇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服务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建设。
项目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地表植被信息,根据植被碳汇关键参量和预测模型对区域内植被碳汇进行估算,能及时对植被碳汇进行监测,为预测植被碳储量、碳汇潜力和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为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分析调整提供支撑。野外采样工作是项目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测数据才能修正植被碳汇测算参数、训练预测模型,确保其精度。“通过高分遥感影像选择样地、规划实地采集路线、航飞样地无人机影像、采集地上地下生物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土壤碳储量、样本实验室分解化验等十几道工序,确保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项目负责人李国明如是说。
团结合作,高标准完成野外采样工作
采样团队由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科研工作者和武汉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组成,此次采样工作,充分发挥了我队生产一线工作优势和高校人才与设备资源集中优势,拓宽了我队与高校的沟通路径,加强了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忍着高原反应,凭借着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双碳”目标的追求,完成若尔盖国家公园共105个样地的采样工作。
对团队成员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采集样方。平均海拔3400米的若尔盖,为团队成员带来了高原反应,尤其是初上高原的“萌新”,高反尤其剧烈。哪怕一个1平方米的样方,也变得格外艰难。但工作标准却没有任何下降,“我们的标准是,必须比牦牛啃过的还要干净。”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党超亚如是说。
积极交流,凝聚民族情谊
辛苦的采样工作,虽给团队成员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却收获了心灵上的洗涤。本次采样涉及不少牧民自家牧场,由于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让部分团队成员怯于沟通。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科技工作者杨明兴,曾经作为大学生士兵在青藏高原某部服役,深知高原人民的淳朴,带着团队积极与牧民沟通交流,打消了部分成员的顾虑,而牧区群众积极的回应也给团队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们了解到我们的工作后,都会很热情地献出他们留给牦牛过冬的草场让我们采集,很多牧民还会主动拿起剪刀帮我们采样,工作完后还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喝酥油茶,没有这次野外采样工作,我们很难这么近距离、这么直接地体会到他们的淳朴与善良。”第一次上高原的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徐小迪博士这样说。
(来源: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作者:杨明兴 编辑:三院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