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测区纪实
都说西藏往西,才是真正的西藏,往西就是“藏西秘境,天上阿里”。阿里是“万山之祖”“百川之源”,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人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的第三极”。过高的海拔导致生存环境恶劣、含氧量极低,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之一。这样的荒芜之境,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航外分院的队员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逆行”。
7月4日,已经持续作业一个多月的外业队员们转战阿里测区。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到4000米的拉萨测区,再到5000米的阿里测区,特殊的测区环境对这些在平原生活习惯了的年轻队员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原反应进行斗争,还要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域高原,穿越数百公里。
为了尽早完成任务,“95后”项目负责人、第五团支部书记鲁三川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带领这支青年突击队发扬“老西藏精神”,以最短的时间投入工作。
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车辆无法直接到达布设点位,经常需要三人轮换合力抬着浇筑好的D级点走几百米到达点位,开展埋石、测量工作。在这里“跑外业”,上车吸完氧后下车开展工作是常态,每天还要在车上颠簸十几个小时,单单完成控制点的测量任务便花了三个工作日。
在布设控制点时,测区内无CORS信息,无千寻信息,且大部分区域无网络信号。同是“95后”的技术负责杨汉文提出采用网络单基站与电台基站结合的方式施测。由于地形条件复杂,点位分布不均,导致作业难度极大。有的位置,一两个像控点也需要单独为它架设基站,部分区域甚至做到了六个像控点架了五个基站的“壮举”。
“目前任务风险最高、时间最难把控的便是无人机航空影像获取”鲁三川说。测区经常刮起八级以上大风,大风卷起砂砾,打在脸上生疼,加之测区海拔过高,对无人机的高原性能尤其是实用升限和抗风性能提出了巨大挑战。为确保无人机设备的安全,抓住航飞窗口期,无人机组经常早上五点半出发测区,趁着温度较低,风速相对较小的时间,有序开展影像获取任务。无人机组的年轻队员们经历了4次飞机失速,无数次的大风警告,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克服多雨、高原高寒、气流紊乱等诸多不利因素,抢抓时机。通过队员们熟练的操控技术,一次次地采取应急措施,无人机一次次地平安落地,展现了无人机组在“高海拔”地区、“无信号”区域等复杂自然环境与真实应急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没有一座高峰不可逾越。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新生代的测绘人,正以坚实的脚步和滚烫的热血,续写着新的辉煌......
(来源: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作者:茅鑫、鲁三川、黄韩、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