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测一院:西藏高原水下测量记:迎战天气突变 守护测量安全

在西藏这片神秘而壮丽的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藏语称湖为“措”,它们如繁星般散落在雪山草原之间,构成独特的“一措再措”壮丽景观。2025年,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承担了日喀则、那曲和阿里地区部分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任务,用科技与毅力揭开高原水域的神秘面纱。
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天气突变堪称“家常便饭”。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可能乌云密布、狂风骤雨甚至突降冰雹暴雪,这对水下测量作业构成了极大挑战。
在一次水下测深作业中,队伍就遭遇了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上午还是蓝天白云,下午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测量设备运行受阻,冲锋舟和人员全身湿透,失温风险急剧上升。面对突发险情,队员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穿戴防雨保温装备,紧急固定无人船与冲锋舟,及时停止测深仪作业,人员在风浪中有序避险。在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最终成功化解危机,保障了人员和设备安全,作业得以继续推进。


除了天气突变,测绘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高海拔缺氧环境导致人员体能下降、设备电池续航缩短;湖泊多为构造湖,湖底地形复杂,暗礁深沟遍布,浮草缠绕推进器;部分测区地处无人区,通信不畅、交通不便,连日常炊事都因水温不足100℃而成为难题……然而,队伍凭借丰富经验与技术手段一一应对:采用单波束测深系统提升数据精度,运用无人船在恶劣水域替代人工作业,通过卫星电话保障通信,甚至带着高压锅保障热餐供应。
为持续提升应急能力,队伍还特邀西藏蓝天救援队开展水上作业安全培训。在拉萨河湍急的水流中,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救援理论、设备操作和团队协作,进一步筑牢了高原水域作业的安全防线。
尽管困难重重,测绘队员们始终以坚韧意志和专业精神坚守岗位。每一天收工时,夕阳洒在湖面上,疲惫与成就交织于心。每一组准确获取的水下数据,都是对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地质研究的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西藏水下地形测量将迎来更高效、更精确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助力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测绘人不仅测量着湖水的深度,更守护着自然的奥秘与人类探索的勇气。

(来源:川测一院ccyy 作者:郑伟 窦世标 吴畅 陈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