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笔 绘青春答卷——记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驻兵团技术服务团队
2024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以下简称“遥感院”)充分发挥航测遥感、地理信息等专业技术优势,主动对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自然资源监测监管需求,以驻场技术服务为纽带,以“快速响应、精准服务、实效导向”为原则,从方案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到成果分析应用、质量复核校验,为兵团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为确保支撑服务的高效性、精准性,驻场技术服务团队组建了四个攻关小组:技术服务组聚焦需求对接与方案落地,专项生产组负责数据的生产与质检,统计分析组专注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成果输出,实地调查组承担外业核查与数据验证工作。各小组以党员为先锋、技术骨干为核心,全员分工明确、密切协作,有效打通了“设计-生产-内业-外业-质检”各环节衔接的壁垒,保障项目全程高效推进。

图为驻场技术团队在兵团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开展项目生产
在这支驻场技术服务团队中,青年群体是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更主动承担起“技术纽带”角色,搭建起遥感院与兵团间高效沟通的桥梁。
“从遥感院到兵团,再从兵团回到遥感院,最后又主动申请驻扎兵团......三年‘柔性援疆’的工作经历,让我早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徐刚的话语里满是对兵团的深厚情感。作为遥感院“柔性援疆”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今年已是他投身兵团自然资源技术服务工作的第四年,如今更是驻场团队的核心技术带头人。工作中,他肩负两大关键职责:一方面,作为“需求对接专员”,他深入兵团各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精准收集一线需求,将复杂的业务诉求转化为清晰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作为“技术攻坚先锋”,他带领团队聚焦项目中的难点瓶颈,潜心研发自动化处理程序,通过搭建数据批量处理模型,有力保障了成果的精度与稳定性。
“能走出办公室、深入兵团一线开展驻场服务,对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项目负责人吴欣倩说。自项目立项对接到实施阶段,她始终以“甲方需求”为导向,带领团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认真梳理分析问题,优化作业流程、创新工作方法,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全力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她注重团队能力建设,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团队成员的自然资源监测能力,推动驻场团队的技术水平与协作效率同步提升。
“我干了十多年的内业工作,很少有机会出外业,特别想去实地看看兵团的山水林草湖田沙。”这是技术骨干兰雷初到兵团时的心愿,如今她已用脚步将心愿变为现实。以兰雷、黄康为代表的青年同志,主动请缨承担最艰巨的野外核查任务,他们顶烈日、翻山丘、穿棉田,深入偏远连队开展抽样核查与精准验证。每到一个核查点位,他们都严格按照规范完成“拍照举证、属性核对、问题标注”等流程,仔细核对内业研判信息与实地情况,确保数据准确性。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任务区域,用汗水守护成果的真实性,为保障成果质量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外业防线”。

图为驻场技术人员正在开展实地核查
“把每一项任务都当作一次锻炼的机会,就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努力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作为团队最年轻的成员,聂尔聪始终以“学徒”的谦逊态度深耕业务。项目启动初期,他逐字逐句研读设计书,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就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面对“初期效率低”的问题,他主动加班加点补进度,既保证“速度”,更守住“质量”,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中砥砺才干、增长本领。
一行行严谨的程序代码,记录着他们攻克技术难关的执着;一条条精准的量测数据,承载着他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一张张清晰的举证照片,见证着他们扎根一线的坚守。
正如徐刚所说:“我们这群驻场青年,不仅希望通过专业技术精准发现兵团自然资源的每一处变化,更渴望以实际行动践行“两支撑、两服务”的职责使命”。这群青年技术者,正以技术为笔、以青春为墨,在美丽兵团、绿色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测绘工作者的担当与荣光。
(来源:四川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