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叙永县成功避险一起滑坡灾害,避免56户117人可能因灾伤亡
受强降雨影响
7月24日6时左右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
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
因预警及时
当地提前组织群众转移
避免了56户117人可能的因灾伤亡
实现成功避险

滑坡全貌
7月19日晚,叙永县大石镇开始下雨,雨越下越大。20日20时至23日20时,当地大石雨量站记录累计降雨量达163.2毫米,大石互助村雨量站记录累计降雨量达256.1毫米。
22日早晨,红洞桥村12社社长杨胜录发现,白云寺附近地面开裂。他立即将情况上报镇村。镇村干部及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技术人员随即开展现场核查。经核查,该区域坡体发生变形。当日18时,大石镇人民政府紧急转移受直接威胁的6户13人并安置。
7月23日,变形范围扩大,附近稻田、墙基、公路出现大面积下错及开裂。经研判,大石镇应急指挥部立即将转移范围扩大至45户95。
24日2点49分,值班人员听见山体异响,推断白云寺及周边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再次将转移对象扩大至56户117人。
24日6时,大规模山体滑坡发生,滑坡总规模约500万立方米,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耕地损毁约564亩,10余亩鱼塘开裂,区域内3公里左右道路垮塌阻断,直接经济损失约2255万元。因受威胁群众全部被提前转移,这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发生后,接到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告的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迅速派出部省专家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并动态调度指导市、县做好滑坡调查处置和风险管控工作,严防次生灾害。

受损田地
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增派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携带边坡雷达1台、无人机7架赶赴现场。通过开展无人机VR(虚拟现实)航飞和三维建模10余次,全程对滑坡危险区进行边坡雷达监测,该队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专家划定河道危险区。
目前,滑坡体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雷达等装备展开24小时动态监测;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

滑坡局部

受损民房
本次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经验有四点启示:
一是各级干部高度负责。四川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建立了省、市、县、乡、村、组、点七级群测群防体系,将临灾处置权下放到一线,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预警响应、安全避险转移。
二是隐患排查监测到位。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整治不止”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充分发挥部驻川专家组、省级专家和汛期驻守支撑队伍作用,前置驻守技术力量下沉乡镇和重点区域,会同当地干部群众,采取“人技结合”“群专结合”方式,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核查工作。
三是培训演练固本强基。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专项行动,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业务骨干授课,并组织市县重点行业部门有关同志和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闭卷考试,通过以学促考、以考促用,切实提高干部的识灾防灾能力。同时,每户培养防灾“明白人”,以村民相对集中聚居的区域为防灾单元组织避险演练,让群众熟练掌握识灾、辨灾、防灾知识,第一时间准确识别险情、及时上报,打通了预警响应的“最初一公里”。
四是防灾体系运转高效。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避险转移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有针对性落实提级响应、扩面转移等超常规措施。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体系,遇极端天气及时组织下沉一线,充实基层防灾力量。关键时刻,镇村干部靠前指挥,当机立断、连夜组织转移,确保受威胁人员全部安全撤离,实现人员“零伤亡”目标。
(来源:i自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