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协同促创新 智能装备强支撑——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携手中海达共筑智能测绘新生态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是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地理时空信息数据不仅能够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统一时空基底,更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要素保障,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及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推动政企协同创新,促进高精尖装备与智能化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测绘生产方式的效能与质量。
政企协同发力,智能装备成为作业主力
今年6月,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北斗高精度定位、三维空间感知、地质灾害监测、应急测绘及产教融合等重点方向,构建了多层次、全链条的合作机制。
同年7月,双方参与共建的四川省北斗时空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四川省在新一代时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精度测绘技术体系构建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共建单位,中海达向四川省北斗时空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捐赠了L10 Pro+M350机载激光测量系统、手持SLAM RTK测量系统、BS12测量型无人船、手持式SLAM三维扫描仪等4套先进测绘装备与1套Hi-LiDAR激光点云生产软件,全面覆盖空中、地面、水面及室内等多类应用场景。这些装备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精度、作业效率与应用多样性,为构建高效、精准、自动化的测绘体系注入新动能,有力推动了测绘生产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多项目示范应用,装备效能日益彰显
先进测绘装备的投入使用,不仅优化了作业流程,更显著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与成果质量。目前,中海达的相关设备已在四川及周边多个自然资源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实现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案例。
比如,机载激光测量系统在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堪称精准高效的“测绘利器”。在金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技术人员采用M400无人机搭载L10 Pro机载激光,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方案,全面完成6个乡镇田型调整区、提质改造区及山坪塘整治区的实景测绘。系统获取了分辨率达0.1米的正射影像与精度优于5厘米的三维点云数据,配合Hi-LiDAR激光点云生产软件,实现海量点云数据的自动分类、滤波、建模与图件输出,累计生产影像图超过180平方千米、点云数据超800GB,形成完整的农田地形“数字档案”,为项目土方核算、设计优化与竣工验收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支撑。
BS12测量型无人船则可精准赋能水下地形测量。在青海省水资源基础调查及贵州水下地形测量等任务中,BS12测量型无人船搭载高精度单波束测深仪,高效完成多个复杂水域的水下地形测绘。该系统支持自主航线规划、实时数据回传与智能避障,实现多点连续作业。项目累计完成数十平方千米水域的测绘任务,生成高分辨率水下点云与数字高程模型,为水库容量核算、生态修复及水利工程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相较于传统人工测深方式,采用该系统作业效率可提升3倍以上,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
再比如,手持SLAM RTK系统可高效实现室内空间三维建模。在雅江县、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办公楼及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等项目现场,技术团队运用中海达L2手持式SLAM激光扫描仪已累计完成数千平方米空间的三维建模,生成高密度点云与实体模型,并依托自主研发的实景三维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融合外业实景三维数据,构建了覆盖寺庙保护与园区资产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成为多场景融合建模与智慧管理应用的典范。

多维协作拓展应用,共建示范生态体系
在推进装备应用的同时,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与中海达持续探索多元协同机制,依托平台共建、系统部署、科普宣传与产教融合等多维路径,不断拓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边界,推动装备体系与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
双方共同打造的“问道北斗”展厅,已成为四川省北斗系统科普、行业宣传与装备展示的重要平台,并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展厅集中展示北斗导航、智能装备、应用案例等内容,已累计接待政府、高校与企业代表50余批次,有效推动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双方联合部署的HiFAS地基增强系统平台已完成全省北斗基准站数据接入,实现高精度差分定位服务的常态化运行,切实保障高精度位置服务“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为测绘作业、智能终端与行业系统融合提供了统一的时空基准。
在产教融合方面,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中海达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北斗水利分中心正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与实训平台建设,聚焦水利测绘、数字孪生与北斗定位等方向,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智能装备融入教学、服务人才培养。
未来,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将继续坚持科技赋能、协同共建的发展路径,不断深化与中海达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拓展智能装备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完善高精度时空服务体系,提升数据处理的智能化水平,探索更多融合应用场景与示范模式。通过持续优化“装备+平台+服务+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增强时空信息供给能力,为数字中国建设与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来源:i自然 作者:雷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