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斗、时空信息!工信部等两部门再发行动方案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将开展三方面工作举措、16项具体措施,以实现2025-2026年的预期目标。
三方面工作举措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经济循环,深挖需求潜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2026年的预期目标主要是: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16项具体举措中包括不少北斗、时空信息等地理信息相关内容。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方面,提出将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消费电子、时空信息等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在培育新业态、强化行业应用赋能方面,提出要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全面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业承载和赋能作用,强化千行百业应用牵引,积极培育产业新业态。推进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融合建设,面向工业、文旅、教育、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需求,遴选推广一批北斗规模应用典型解决方案。支持汽车电子、海洋电子、航空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北斗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
在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提出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宣贯力度,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外资企业在华长期发展信心,在中国大陆设立产线和研发中心,深化在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持续推进时空信息等领域与有关国家地区间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大对电子信息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电子信息领域国际合作专项工作机制,研究编制国别投资指南,指导有条件的地区、企业有序出海,优化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产能布局。
在强化集成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国货国用”,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大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根植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集成应用牵引,提高系统整体能力,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强化计算等领域芯片、零部件、整机系统等研发应用和配套适配。推进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北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在加强基础技术研究、抢占前沿领域高地方面,提出要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领域重点专项,持续支持集成电路、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新型工业控制系统等领域科技创新。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明确提出要谋篇布局时空信息产业,一体推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通信、网络等协同发展,突破多源融合定位、室内外无缝定位、低轨导航增强、自适应抗干扰防欺骗等北斗关键技术。
据悉,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继2023年与财政部共同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后,再次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这一行动方案。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北斗应用这一新增长点。落实《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增强北斗产业供给能力,打造大众消费领域北斗应用示范场景,提高北斗应用普及率,推动北斗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在集成电路、北斗应用等领域建立与有关国家(地区)间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据地信界此前报道,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三部门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工信部联电子〔2025〕95号),也涉及北斗规模应用、时空信息产业等内容。
(来源:地信界)